欢迎您来到徽艺坊铁画官网!

收藏徽艺坊|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传承三百年铁画锻制技艺 铁画艺术品设计、定制、生产专家

全国服务热线 186-5658-2862
安徽芜湖铁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徽艺坊新闻中心 -> 铁画百科

芜湖铁画史略

返回列表 来源:徽艺坊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芜湖铁画史略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16-03-26 21:42:00【

铁画是芜湖特有的工艺美术品,是我国民族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自清康熙年间创制以来,一直以精湛独特的技艺驰名中外,素负盛誉。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置有巨幅落地《迎客松》铁画屏,以黄山迎客松为蓝图,古松坚韧刚劲,巨臂挺立,由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工艺大师和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专家通力合作创作而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其前与世界各国的友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使得这幅铁画成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象征。

铁画以低碳钢等金属材料冶铁锻制,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构图和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特点,锻锤焊接,运用黑白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富有较强的立体感。以其挺拔豪放、刚劲有力、古朴典雅的特点,独树一帜。它规格、品种繁多,有栩栩如生的景物挂屏,如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有各种立体盆景和座屏,有可供欣赏和日用的工艺品,还有名家书法——铁字,等等。诚为室内陈设、馈赠亲友之佳品。不仅受国内市场欢迎,而且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诸国,誉满中外。

芜湖铁画经历了创制、发展、衰落与振兴的历史阶段,已成为沟通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媒介。

一、铁画的产生

芜湖铁画始创于清康熙年间,其创始人为汤鹏。县志载:汤为溧水县人,侨居芜湖,“创为铁画,施之灯幢屏幛,曲折尽致,山水花卉,各尽其妙,一时称为绝技”。铁画之所以能在芜湖产生,这是与芜湖先进而悠久的冶铁史分不开的。

据史册记载,芜湖赭山、铁山和神山等处曾蕴藏铁矿,称为“上有赭石下有铁”。据《芜湖县志》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名的炼铁大师干将,曾来此处炼铁铸剑。“神山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俗名浴池。砥剑石俗名石卵”。“赤铸山干将造剑之处,山有干将墓”。“火炉山传干将造剑设炉于此因而为名”。“破山干将试剑于此,上有试剑石”。此后芜湖冶铁技术历经发展,至宋明时期,芜湖炼铁业已著称东南,明代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谚语。当时铁工掌握了一套看家本领:善喂铁,去渣滓,看火候,听声音,直至生镤锤成钢。正是这种先进的铁工技艺,使铁画的产生成为可能。

清初,芜湖聚集了从各地逃避战乱和被清廷通缉的一些文士及明朝遗臣,如汤燕生、方兆鲁、韩铸、僧人一雨、渐江、海涛、碧澄等,他们都长于书法、诗画,日以诗字相琢磨,钻研画艺。世居芜湖的画家有姑熟派萧云从、萧一肠及萧一芸父子,还有姚宋、彭俊等众多画家。这些人都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寄情笔端,挥毫作画,多远山、淡水、怪松、奇石、老梅、修竹、秀兰、细柳之类,表现了高尚脱俗、守节不屈的情操。他们的诗画在当时颇有影响,又沦落民间,寓居陋巷、庙庵,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心怀亡国之痛,与士农工商共命运。所有这些,对汤天池来说,适逢其会,为其研究铁画的艺术环境提供了帮助。于是,萌发了一个新颖的创想,把单枝铁花和铁花灯的内容移植在一起,制成一种新的铁的工艺品;便动手将铁料“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山水花卉,各极其妙”,铁画艺术由此诞生。

二、铁画的发展

铁画一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本地求购者甚众,外地人也闻其名而“多购之”,同时,“更有豪家一笑倾金赀”购作“斋壁雅玩”。汤天池和铁画因此“名噪公卿间”。

“铁画独有汤鹏名”,铁画的发展离不开汤鹏的聪明才智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铁画之初,皆“径尺小景”,且技艺未臻成熟,难于制作艺术性更高、技术性更强的大幅铁画。为此,汤鹏“法无从得心烦忧”,“第惜山水未能也”,其时汤与画家箫云从为邻,深敬萧之画艺,更觉得萧画适于制作铁画,便“往诣萧尺木、求其稿”。国画大师、姑熟画派创始人萧云从见其诚意可教,不以自己是有名望的文士而与一贫民铁工交往为不屑,“隐德为沈周”,满足了他的要求,并按锻铁特点运用了“减笔皴”的笔法画出画稿,供汤制作铁画,汤鹏由此技艺迅速精进。高手铁工与艺术家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铁画的艺术天地,随着艺术形式日臻完善,达到了“铁为肌骨画为魂”的境界。

不懈的努力使汤天池的铁画品种名目繁多,有尺幅小景,如兰草、松树、翠竹、老梅等;有铁画(花)灯、铁画屏风、铁字等。旧志称:芜湖市百物具备,著名土产有二十二类,铁画屏风与铁花灯名列前茅。其精湛的铁画艺术征服了许多文人与诗家,他们纷纷赋诗、著文给予很高的赞诵。“石碳千年鬼斧截,阳炉夜锻飞星裂。谁教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钩锁笔”,这是清梁同书与钱箨石、谢金圃、吴杉亭、陈宝所等唱和所作的《铁画歌》;“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材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黄铖赞誉汤天池的铁画是前无古人;清国子监祭酒、芜湖诗人韦谦恒对汤推崇备至:“荆关一去倪黄死,无人能写真山水,谁从铁冶施神工,万里居然生尺咫。匠心独出无古初,……直教六法归洪炉……百炼化作绕指柔,始信人间兔毫弱。”诗人黄德华干脆说汤鹏“神乎技矣空前后,不是锻师是画师”。

自汤天池之后,“其子孙亦世其业”,附近铁工也仿制不衰。铁画为“远客多购之”,历代沿传,经过乾隆时的梁在邦,清末明初的沈义兴及解放后的储炎庆等几代著名铁画艺人的继承发展,技艺更臻精巧,内容愈趋丰富,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铁画艺术。

三、铁画的危机

铁画虽名誉天下,然其发展之路异常艰辛。汤天池虽生活在康熙盛世,然其命运多舛。在那个时代,尽管他手握绝技,可终究不过是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铁工而已。可敬的是,汤天池铁骨铮铮,不失铁工本色,他藐视达官显贵,厌恶市侩俗儒,宁守穷困而不折腰献媚,晚年生活十分潦倒。“独怜奇技坐无穷,江天日暮洒残空”,便是他穷困生活的写照。韦谦恒颇为之惋惜,称他的作品“传至日下可值数十缗,然性颓放,不受迫促,故卒以技穷”。他逝世后,两个孙子继承了他的技艺又传至他人,以后迭代相传。至1919年,“铁画虽无汤天池之神工,而衣钵流传,精巧者亦自不乏,甚至可以乱真,远方仍争购之。”

封建社会制度严重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道光以后铁画产品日趋下降,芜湖的钢铁业也衰落下去。自鸦片战争后,战乱频繁,芜湖遭到严重破坏,“洋货”大量涌入市场,芜湖手工炼钢业面临覆灭的威胁。民国八年,县志编者惊呼:“自洋钢入口,渐就消灭!”冶铁工业的破产,必然带来铁画生产的衰落。原来的冶坊都已歇业,幸存为数不多的铁工铺,主要是锻制刀、剪、农具、环钉之类,只有少数工匠坚持铁画生产,然而他们的命运还不如汤天池,更是每况愈下,只能流落街头巷尾磨剪镪刀糊口,最后幸存者只有唯一的老艺人储炎庆。铁画,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

四、铁画的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铁画技艺,如枯木逢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下,1956年成立了以储炎庆为首的铁画小组,恢复了铁画生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芜湖市工艺美术厂,芜湖铁画得到了振兴。

在“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铁画老艺人储炎庆不负众望,继承和发展了汤天池的技艺,于1956年拿出了样品。他们大胆创新,创制了很多精湛的作品,1956年8月,《安徽日报》曾专文报道“铁画复活了”。1957年,储炎庆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会议,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翌年,毛主席视察安徽时,听取了铁画生产的汇报,观赏并拍摄了铁画作品“奔马”等。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铁画艺术之葩茁壮成长,从制作精巧雅制的普通艺术品,到进而创制大型艺术展品,大幅铁画“黄山莲花峰”、“牛郎织女”和“松鹰”等先后参加了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和巴黎和平理事会展览会,受到一致好评。建国十周年之际,储炎庆与国画家王石岑合作,首创《迎客松》作为献礼,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赞许。1964年,郭沫若来芜湖视察铁画时,称赞了铁画艺人的技艺和干劲,并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国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

正当铁画百花争艳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无情地摧残了铁画之花。幸喜三中全会以来,铁画梅开二度,喜迎春到。芜湖市专资新建工艺美术大楼,并成立铁画技艺研究协会,使铁画创制别开生面,题材比昔日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齐白石的《跳虾》、徐悲鸿的《奔马》,刘海粟的《松鹰》和《山水》等,均能形神兼备,而熊猫食竹、岩鹰展翅、蝶恋花、鱼戏水、《蔡文姬》、《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洛神》等反映历史、神话题材和现实生活的作品,也以它的清新风格享誉当代。特别是1976年冬为毛主席纪念堂制作了长达8.8米、高达2.3米的巨幅“长征”诗手迹铁字,技艺复杂,字迹龙飞凤舞,刚劲雄厚,生动再现了伟人手迹,显现了铁画技艺的绝妙。过去铁画易氧化生锈腐蚀,所以汤天池作品传世极少,现采取烘漆新工艺防锈处理,可保存数百年。1978年,日本著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赞扬说:“把铁锻成画,这是中国艺人的伟大创造。我是画家,但是我无法达到这种高超的艺术水平。”

芜湖铁画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现在的创作和生产,在新一代工艺人员的努力下,传统的技艺和独特手法不但得到继承,而且吸收了现代美学原理,在章法、透视、结构、解剖、质感、体积、造型、线面、疏密关系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使画面更加清新优美,丰满多姿,赏心悦目,感人生情。由于不断改革操作工艺,铁画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不断提高,已成为深受国内外人民欢迎欣赏的艺术作品,竞相争购的纪念礼品。

推荐阅读

    【本文标签】:铁画 徽艺坊铁画 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厂家 芜湖铁画厂
    【责任编辑】:徽艺坊版权所有:http://www.tiehua.cn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