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创新传承方式 让年轻人关注老手艺(铁画、纱灯、宫灯、捏面人等老手艺)
老手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情感的传承,它不仅是时代记忆,更是人文记忆。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芜湖通过老手艺人的坚持,政策的支持,以及主题活动的开展,努力留住老手艺。
“守艺人”的坚持
芜湖老手艺人坚守30载 开班传授剔墨纱灯技艺
朱晓钟和无为花灯
朱晓钟在制作迎新宫灯
朱晓钟指导学生制作宫灯
灯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品,过去常为宫殿中使用。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其做工细致精巧,所费不赀,一直以来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时至今日,宫灯已不只是王宫贵族的专利,因其所代表的文化底蕴和工艺技术,更成为一种传统艺术的象征。然而,手工制作宫灯可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现在还在做这一行的人,都已不再年轻,且为数极少。记者这次采访到的朱晓钟,就是芜湖市无为县唯一一位还在坚持这种老手艺的剔墨纱灯技艺传承人。 详细芜湖民间艺人刘银亮捏面人40年 望招徒传承
刘银亮正在捏面人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捏面人这项民间艺术的价值自然不必多言。可惜的是,市面上捏面人的手艺人不多见了,真正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并传承下去的也不多。目前,作为芜湖市为数不多的捏面人艺人刘银亮感叹,想找个有情有义的好徒弟真不容易。
为捏面人毅然辞职
刘银亮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父亲一直有病,全家靠母亲做小工维持生活。由于家境原因,刘银亮也没上过几年学。13岁左右的时候,刘银亮的大哥在外面学了点捏面人的皮毛,能捏一些兔子、小鸟之类的简单造型。就凭这一手,每天也能挣上一两元钱,让家里有所补贴。
看到大哥能为家里挣钱了,刘银亮也央求大哥教一点。说到已过世的大哥,刘银亮有些唏嘘。可能是心灵手巧,刘银亮不但将大哥的一点手艺全学到手,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哥也夸他,“真是学这行的料”。
于是,刘银亮越干越有劲,白天晚上琢磨,省下一点钱就买材料练习,甚至还买回别的老艺人的作品回家“解剖”学习。刘银亮说,当时学这这行一是想学好点能为家里多挣钱,另一方面实在是喜欢。
到了20岁的时候,父母托人将刘银亮安排到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刘银亮说,当时的人都觉得,不管你挣多少钱,都不如“有单位”让人高看一眼。尽管有了单位,但工作之余,刘银亮还是抽空捏面人。进厂两年后,刘银亮最终还是适应不了,他说他的心思整天就放在捏面人上,而且厂里工资太低,他最终辞职而去。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不多见的,而父母也只能叹了一口气就随他去了。 详细
社会各界的支持
芜湖公办职校首开铁画专业
芜湖市教育局公布了2015年芜湖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设专业目录,铁画专业赫然在列,它由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秋季开始招生,这是芜湖市公办职业学校首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人才培养。用不了几年,芜湖铁画的设计制作将会有本专业的“科班”人才。
职教人关心芜湖铁画现状
就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铁画专业一事,记者采访了朱贤忠校长。他说,新设铁画专业之前,学校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
朱贤忠说,芜湖铁画制作技艺作为芜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目前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传承方式的封闭保守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传承方式仍是家庭作坊中父子、父女相传,或是师徒之间传授。传授方法上多以口传身授为主,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总结,严重限制和束缚了芜湖铁画工艺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在铁画品种上虽有所突破,出现了实体铁画、盆景铁画、日用铁画、瓷盘铁画,但主体上仍是壁画、座屏、条幅、横幅,服务于经济、教育、审美、旅游等方面的则很少。
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徽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徽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专业建设,着力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的教育传承,创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对应文房四宝、徽雕、古建、铁画、铜艺、彩陶、剪纸等安徽特色传统手工技艺和戏曲、舞蹈、杂技马戏、传统医药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30个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新设铁画专业,既是落实省政府的要求,也是想为铁画的传承和发展出力。
校企合作培养铁画人才
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教育部推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试点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还是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虽为芜湖市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航母”,有着丰富的职业人才培养经验,但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还是第一回。学校的底气究竟在哪里?
面对记者的提问,负责学校新专业设置论证方面工作的领导和老师列出了他们的优势。首先是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芜湖市文委及铁画制作企业的大力支持。现今芜湖铁画处境艰难,人才青黄不接,振兴铁画已成为芜湖铁画人和每个市民的迫切愿望。其次,学校将与铁画制作企业、芜湖铁画博物馆等加强合作交流,并聘请一些画家和铁画大师,在学校成立专业的铁画工作室,从事铁画的研发和创作。根据目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热情,学校将设立“技艺传习中心”,提供学习、交流铁画的平台,校企合作培养铁画人才。该中心可以定期邀请铁画大师、研究学者等权威业界人士举办各种讲座和交流会等。学校与铁画制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再次,学校将探索与铁画制作企业实行联合办学,企业参与学校招生计划的研究制订,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训,并将铁画专业纳入现代新型学徒制试点。
该校校领导认为,铁画专业的开设不仅对保护芜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取得社会效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关联带动作用;二是铁画形象得到宣传提升,铁画技艺得到传承,促进铁画作为芜湖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不断发展。
芜湖非遗进课堂 助力手艺传承
江仁寿老师向孩子们展示面塑作品
江仁寿老师发放捏面人的原料
大家都在专心致志捏面人
经过精心筹划,由芜湖市南陵县文化馆、弋江镇综合文化站和弋江镇中联完小共同主办的家乡非遗--"面塑"(捏巧)走进美好乡村--南陵县弋江镇中联村活动正式启动,由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江仁寿老师在村完小常态化向农村孩子传习珍贵的传统美术。
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涨且心灵手巧,在江老师的指导下,小白兔、孙悟空等形象,孩子们捏得有模有样,民间绝活在欢声笑语中得到传承。整个传习活动全免费向农村孩子提供,首批共有80名孩子参加。活动期间,还将组织学生进行"面塑"技艺展示和"面塑"作品展览。
俞梦寒是弋江镇中联完小五年级学生,从小喜爱美术和手工,得知非遗传承人江仁寿爷爷将到学校现场教大家学习"面塑"的制作,她和同学们心里充满了期待。活动中,江仁寿爷爷现场展示了"面塑"制作技艺,一团团面泥在江爷爷手中任意变化,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神话形象,瞬间完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她和同学们惊叹不已!在随后的活动体验环节,孩子们动手感受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分享非遗保护的成果。
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激活当地非遗资源,塑造美好乡村文化品牌,增强村民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文化人,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和谐新农村。
据了解,"面塑"是南陵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行于原东七乡,今弋江镇中联、五一等村,俗称"捏面人"、"捏巧",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为进一步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南陵县文化馆、弋江镇综合文化站还将与中联完小联合开展"面塑"传习活动,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学校启动"面塑"传习进课堂工作,并适时举办学生"面塑"作品展示,进一步提升该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水平,丰富当地美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
年轻人关注老手艺
芜湖“90后”小伙相机里的城市记忆
坚守中的老手艺
还记得儿时巷子里传出的叫卖声吗?还记得灰墙青砖间的阵阵炊烟吗?还记得那段雨后长了点点青苔的石板路吗?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已渐渐消失在市民们眼前,而在“90后”小伙茆均一的镜头里,芜湖的老城面貌却依旧生动鲜活。即将失传的工艺绝活、面临拆迁的旧建筑群、街头巷尾的传统娱乐活动、老一辈芜湖市民的生活状态……都在他一系列作品里得到丰富的呈现。作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在很多“90后”爱潮、爱时尚的今天,茆均一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独特“写真”记录芜湖老城印记
芜湖自古就位列江南四大米市,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座老城深厚的积淀和独特的韵味。随着经济的发展,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无一不标志着芜湖综合实力的腾飞。“伴随着大规模的建设,芜湖老城的面貌正在渐渐消失,我就是想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茆均一对记者说到。
背起行囊,有时候一走就是一天,专注的神情、闪动的快门、满意的微笑,这就构成了茆均一的拍摄生活,这位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子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完成对芜湖老城一次独特的“写真”。时至今日,茆均一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构思的一系列作品的拍摄和后期处理,“差不多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去了状元坊、大砻坊、长街、老体育场等地方寻找素材,我还看到了很多老工艺,岁月感很强!”
在茆均一的镜头里,有很多特写,色彩仿佛都有了自己的情绪,“除此之外,我还喜欢用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镜头来表现一种特殊的感情。”茆均一从小就喜欢摄影,也是从高一开始正式接触摄影领域,他说:“我和老师学过一阵子,主要是要多实践,也算是一种自学。”对于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茆均一一直十分坚持,而父母也渐渐被他的执著打动,从一开始不支持的态度变成理解和支持,茆均一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一直强调:“拍出的照片不仅仅要具有欣赏性,还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尤其是纪实类的照片,一定要带有故事性,就感觉是在讲故事一样,这才是好的作品。”
据茆均一介绍,他此次的作品集在题材内容上一共分成三个部分:芜湖老手工艺人、城殇以及禅宗文化,对于“城殇”二字,用茆均一的话来解释就是:“取‘殇’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记录下这些很快就要消失的东西。”
文化继承,让芜湖老传统延续
对于这一系列照片的拍摄,茆均一完全是利用准备艺考期间的零散时间完成的。谈及灵感来源时,茆均一说:“一开始是因为贾樟柯导演拍的记录片,我看了之后很感慨,再联想到小时候一些模糊的记忆,后来我通过走街串巷之后那种想要记录下来的心情就更加强烈了,于是就开始构思了。”
在茆均一眼里,从创作构思到实际拍摄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也是个思考的过程,他向记者解释了拍摄这组作品的最初目的,“我所拍摄的建筑都带点‘残垣断壁’的味道,照片中的人物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其实是希望借此来表现老城的最真实面貌。”在拍摄过程中,茆均一还时常与一些老手艺人聊天,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听了很多独具年代感的故事,“从中我也深刻感受到我生活的城市——芜湖的变迁。”
当被问及拍摄这组照片之后的感受时,茆均一很感慨地说:“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尤其是芜湖
的一些老传统和老工艺,更需要我们年轻一辈去继承,不然它们真的就要消失了!”茆均一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就是他曾经去过的位于状元坊的一家木制品车木店,“一开始我还真不知道这个店是做什么的,后来和正在工作的老师傅聊天才知道。”原来,这是个生产车床木制零件的工艺店,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他20岁时从父辈那里继承下这门手艺,一直工作至今。“老师傅曾经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门手艺,他的手艺也没有人继承。”茆均一对记者说,“希望有人能将这些即将消失的工艺继承下来。”
结语:留住老手艺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芜湖多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老手艺,创新传承方式,让老手艺重放异彩。(芜湖徽艺坊铁画转自中国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