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铁画溢丹青 一生勤勉光辉照后人——追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光辉先生

【姚和平 文/图】 笔者今天从芜湖铁画研究会秘书长沈涛先生处获悉,本市知名铁画老艺人,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光辉老艺人于2016年7月31日凌晨因病不幸去世,享年84周岁。
去年8月18日上午,笔者曾与芜湖报业集团记者郑远及芜湖铁画研究会秘书长沈涛先生来到位于棠梅园B区的杨光辉老人家专访。采访中,杨老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的情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杨光辉出生于芜湖一铁匠世家。 13岁,拜舅父、芜湖铁画老艺人储炎庆为师,从此开始打铁生涯。在从事铁画技艺的同时研学中国山水画技法。83岁的杨光辉从事铁画工艺60多年,不论山水人物、竹草花木,还是鱼虫鸟兽等,皆可入他的画,且无不惟妙惟肖。而关于做了一辈子的铁画,他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去感动人。要动脑筋,不断运用现代化工艺进行创新……读书、写文章、画画,都是艺术,要学会融会贯通。 ”要创作出好的铁画作品,绘画是最关键的“功底”,为此,杨光辉曾经常抽空接受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王石岑教授指导美术欣赏和创作,学习画国画山水,并到名山大川写生采风;也虚心向曾担任过徐悲鸿助手的画坛高人申茂之讨教,在其指点下,领悟到铁画也要讲究黑白对比、粗细对比和虚实疏密的关系。
1959年,杨光辉跟随储炎庆参加制作了人民大会堂的巨型铁画《迎客松》的锻制。这幅铁画“迎客松”有好几百斤重,是由二十多位打铁的工匠们完全手工锻造而成。成千上万枚松针都是用铁锤一根根敲出来的,每一枚松针敲击上百锤,不但要锻出松花,还要挑出毛刺,然后从小枝到大枝,从枝干到主干组接起来。为了这幅作品,杨光辉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在打制这幅作品时,一粒火星飞入他的右眼,在他的瞳仁中留下了一块绿豆瓣大小的白斑,至今还影响他的右眼视力。
杨光辉在从事铁画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探索,使铁画得以发扬光大,并自觉地将绘画艺术理论运用到铁画实践中,刻意追求古朴纯厚、清新飘逸的风韵,讲究写意传神。 1983年,他领锤成功锻制出第一幅全立体铁画《墨竹图》。借鉴绘画创作中的丰富颜色,2000年,他又试制出第一幅突破黑白的上色铁画《古凤图》,该画以一只象形古凤和钟鼎文“凤”字的重叠为主景,“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单古凤身上的羽毛就多达2000多根,每根羽毛要锻打24—28锤,总共需5万多锤,然后再根据羽毛的纹理一根根焊接起来。”他还独创了“飞火锻接法”,这种技法能处理山水人物、竹木花草、鱼虫鸟兽等各种题材,从而大大拓展铁画的表现能力。
铁画生涯中,杨光辉荣获诸多荣誉。1988年,杨光辉荣获国家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5年作为“东方之子”走上中央电视台屏幕;2009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4月,杨光辉荣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全国仅17位工艺美术大师获此殊荣,杨光辉是我省目前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杨光辉同志曾担任过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铁画车间负责人等职务,他为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的发展和铁画艺术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亲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铁画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其中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一生为人忠厚老实、诚恳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的劳动本色。他一生团结铁画人,尊重艺术家,在单位是个老少都能交往的和气老艺人,在家是个生活俭朴、教子有方的严父。
从事铁画技艺60多年中,杨光辉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还首次将铁画几百年来一直流于口授私传的秘技和发展历程整理归纳,与张开理合作编著《铁画艺术》一书,让人们能够了解芜湖铁画的前世今生,使铁画艺术进一步得到传扬。为了更加有利传承,他在继承传统铁画技法的基础上,追求古朴纯厚、清新飘逸的风韵,讲究写意传神,从而使铁画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高雅清趣的艺术享受。他毫无保留的给年轻人传授铁画技艺,培养了许多铁画生力军,使铁画技艺能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他锻制的铁画作品很多,如《松鹰图》、《朝恋》、《醉舞》、《海宴河清图》、《黄山光明顶》、《兰花宫灯》、《多情月》、《月是故乡明》、《刘海粟书法》、《浴女》、《古凤图》等。多年来,他创作的多幅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齐白石纪念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芜湖铁画博物馆收藏。
杨光辉即使在生病和病重住院期间,想的不是自己的病体,而是始终想着铁画人的生存和发展。每次对来探望他的铁画人总是要问“现在铁画生意怎么样?...”他总是告诫铁画人“铁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手艺不能丢,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它...”
去年8月18日上午,笔者曾与芜湖报业集团记者郑远及芜湖铁画研究会秘书长沈涛先生来到位于棠梅园B区的杨光辉老人家专访。采访中,杨老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的情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杨光辉出生于芜湖一铁匠世家。 13岁,拜舅父、芜湖铁画老艺人储炎庆为师,从此开始打铁生涯。在从事铁画技艺的同时研学中国山水画技法。83岁的杨光辉从事铁画工艺60多年,不论山水人物、竹草花木,还是鱼虫鸟兽等,皆可入他的画,且无不惟妙惟肖。而关于做了一辈子的铁画,他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去感动人。要动脑筋,不断运用现代化工艺进行创新……读书、写文章、画画,都是艺术,要学会融会贯通。 ”要创作出好的铁画作品,绘画是最关键的“功底”,为此,杨光辉曾经常抽空接受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王石岑教授指导美术欣赏和创作,学习画国画山水,并到名山大川写生采风;也虚心向曾担任过徐悲鸿助手的画坛高人申茂之讨教,在其指点下,领悟到铁画也要讲究黑白对比、粗细对比和虚实疏密的关系。
1959年,杨光辉跟随储炎庆参加制作了人民大会堂的巨型铁画《迎客松》的锻制。这幅铁画“迎客松”有好几百斤重,是由二十多位打铁的工匠们完全手工锻造而成。成千上万枚松针都是用铁锤一根根敲出来的,每一枚松针敲击上百锤,不但要锻出松花,还要挑出毛刺,然后从小枝到大枝,从枝干到主干组接起来。为了这幅作品,杨光辉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在打制这幅作品时,一粒火星飞入他的右眼,在他的瞳仁中留下了一块绿豆瓣大小的白斑,至今还影响他的右眼视力。
杨光辉在从事铁画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探索,使铁画得以发扬光大,并自觉地将绘画艺术理论运用到铁画实践中,刻意追求古朴纯厚、清新飘逸的风韵,讲究写意传神。 1983年,他领锤成功锻制出第一幅全立体铁画《墨竹图》。借鉴绘画创作中的丰富颜色,2000年,他又试制出第一幅突破黑白的上色铁画《古凤图》,该画以一只象形古凤和钟鼎文“凤”字的重叠为主景,“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单古凤身上的羽毛就多达2000多根,每根羽毛要锻打24—28锤,总共需5万多锤,然后再根据羽毛的纹理一根根焊接起来。”他还独创了“飞火锻接法”,这种技法能处理山水人物、竹木花草、鱼虫鸟兽等各种题材,从而大大拓展铁画的表现能力。
铁画生涯中,杨光辉荣获诸多荣誉。1988年,杨光辉荣获国家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5年作为“东方之子”走上中央电视台屏幕;2009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4月,杨光辉荣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全国仅17位工艺美术大师获此殊荣,杨光辉是我省目前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杨光辉同志曾担任过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铁画车间负责人等职务,他为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的发展和铁画艺术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亲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铁画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其中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一生为人忠厚老实、诚恳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的劳动本色。他一生团结铁画人,尊重艺术家,在单位是个老少都能交往的和气老艺人,在家是个生活俭朴、教子有方的严父。
从事铁画技艺60多年中,杨光辉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还首次将铁画几百年来一直流于口授私传的秘技和发展历程整理归纳,与张开理合作编著《铁画艺术》一书,让人们能够了解芜湖铁画的前世今生,使铁画艺术进一步得到传扬。为了更加有利传承,他在继承传统铁画技法的基础上,追求古朴纯厚、清新飘逸的风韵,讲究写意传神,从而使铁画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高雅清趣的艺术享受。他毫无保留的给年轻人传授铁画技艺,培养了许多铁画生力军,使铁画技艺能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他锻制的铁画作品很多,如《松鹰图》、《朝恋》、《醉舞》、《海宴河清图》、《黄山光明顶》、《兰花宫灯》、《多情月》、《月是故乡明》、《刘海粟书法》、《浴女》、《古凤图》等。多年来,他创作的多幅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齐白石纪念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芜湖铁画博物馆收藏。
杨光辉即使在生病和病重住院期间,想的不是自己的病体,而是始终想着铁画人的生存和发展。每次对来探望他的铁画人总是要问“现在铁画生意怎么样?...”他总是告诫铁画人“铁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手艺不能丢,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它...”
亦如沈涛先生所言:杨光辉同志的一生是为芜湖铁画艺术奉献的一生,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优秀的为人品德和追求铁画艺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铁画人团结前进,为发展铁画艺术而努力。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注:本文部分关于杨老的文字介绍,来源于记者郑远及沈涛先生提供的资料。在此深表感谢!)
(注:本文部分关于杨老的文字介绍,来源于记者郑远及沈涛先生提供的资料。在此深表感谢!)
铁画大师:前排左起 吴智祥、杨光辉、储炎庆、张德才 后排左起 张家康、严昌贵、储金霞
杨光辉与老伴在家中留影
杨光辉与老伴在家中留影
杨老见到老熟人,开心的笑道:你是沈涛,哈哈。
杨老在其作品前留影。
杨老创作的彩色铁画
在家,杨老喜欢喝大碗茶,他说这样解渴,喝的过瘾。
2008年,他在“中国杭州国际文博会•大师展”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理事会授予“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1988年4月27日,杨光辉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大表大会”有幸与李鹏等国家领导人合影.
温暖的追忆:
(2015.1.15.拍于镜湖区传统工美促进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2015.1.15.拍于镜湖区传统工美促进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