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南陵板龙灯-芜湖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
南陵县:南陵板龙灯
南陵板龙灯是流行于南陵县各地的一项传统舞蹈项目,形成于元末明初,至清代达到鼎盛,近代更是不断完善,表演形式日趋丰富。每年春节、元宵期间,南陵县各镇板龙灯队伍多达10余支,其中最长的板龙灯超过100板,长200余米,舞动起来,姿态万千,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南陵板龙灯的结构为板式,分为龙头、龙身、龙尾。龙头长约2.5米,高约2米,用竹片、铁丝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成龙的形状,口含一个龙珠,用白麻编织成长长龙须。龙身(称板节)用木板制成,每节长约2米,节数各异。龙身被固定在板节上面。各地龙身造型并不相同,有的带有四只鳞角像龙背,有的扎制成台阁,也有的扎制成花灯。龙尾长约1.5米,高高竖起,威风凛凛。
南陵板龙灯吸纳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技艺,融汇民间民俗文化,集体育、娱乐、观赏于一体,以特有的艺术形式生动反映了人民群众不畏艰辛、改造自然的豪迈气概和祈求平安、丰收的美好情怀。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娱乐方式更趋于多元,作为一种传统的灯会文化,其生存空间不断被现代娱乐方式所挤压,南陵板龙灯表演逐年减少,而熟练掌握南陵板龙灯表演的群众又年事已高,年轻人常年在外工作,只春节回乡,传承链断接现象突出。加之缺乏经费保障机制,玩灯所需费用由村民组自筹,“演出组织起来非常困难,不少村庄已有多年没有进行过表演,亟须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