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芜湖通草画-芜湖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
镜湖区:芜湖通草画
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的芜湖自古便是沿江重要的商埠之一,自明清以来,商贾云涌,百姓聚居,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市井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品,作为人们装点生活、追求美的一种形式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各种传统工艺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芜湖通草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草画的主要原料为通草纸,通草就是通脱木的树心,颜色洁白,有丝绒的质感。把它切成薄薄的切片,以此为主要材料,绘制各种手工艺术品,称为通草画。通草画在我国见于文献记载及民间口头传闻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从晋朝开始一直到清代,全国各地都有制作,并形成了不同地区特色的通草画品种。芜湖通草画吸取了广州、贵州等地通草画的特点,再以苏州通草画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本地艺术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
芜湖通草画的创制人为谢醴泉,自幼熟读诗书、善习书画、多才多艺。1956年,在芜湖羽毛扇手工业 合作社担任画师的63岁老人谢醴泉,受储炎庆恢复铁画工艺的启发,运用剪贴、彩绘等工艺创制了芜湖通草画。芜湖通草画曾作为珍贵工艺品赠送国际友人,并向外国出口。全国人民大会堂落成时,精选了一批通草画作品悬挂于安徽厅,受到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好评。芜湖通草画与铁画、堆漆画曾为人们称之为“芜湖三画”。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与民间有识之士的支持、关怀与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挖掘,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使通草画得以恢复。芜湖通草画,形制多样,有平贴、浅浮雕与高浮雕三种类型,艺术表现力较为丰富。
芜湖通草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宣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寓意丰富的美好的艺术形象,在装点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积淀的积极价值取向。同时,它本身也是当地人民历史文化的一丝记忆、一份基因,融入了区域文化的整体之中,成为展示芜湖区域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征。(芜湖铁画领先品牌——徽艺坊铁画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