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芜湖铁画艺术的渊源文脉
据史料记载,芜湖铁画是由明末清初的铁工汤鹏和画家萧云从共同创造,至今约有三百五十年历史。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铁工汤鹏,留下的生平史料甚少,知其姓汤名鹏字天池,年少离家,从江苏溧水明觉来芜学铁匠手艺,租屋栖身,一生贫苦,现遗有《梅兰竹菊》、《溪山烟霭》等铁画作品存世,其中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一幅铁字楹联“晴窗流竹露 夜雨长兰芽”落款“丁卯年 汤天池”, 据考证为清康熙26年,即公元1687年,它是讫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汤天池锻制的铁画作品之一。而萧云从(1596~1673)却大名鼎鼎,乃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新安画派支流姑孰画派创始人。晚年结识铁匠汤鹏,成忘年交,常赐画稿并指导汤以铁作画。著有《梅花堂遗稿》,其后,黄钺又编有《萧、汤二老遗诗合编》。要了解芜湖铁画,我们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理清脉络,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芜湖的城市文化底蕴,使得芜湖铁画为芜湖乃至安徽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光添彩。
首先,芜湖铁画的文化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它有着巨大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那“铁为肌骨画为魂”的锻制技艺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所造就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产品的典范。因为,它的文化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脉络,厚积而薄发,偶然中存在着必然。要研究芜湖铁画艺术文脉的形成过程并印证其文化价值,自然要联系到芜湖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追溯人类文明的形成,即“火文化”的形成过程。
探寻铁画的文化脉络要从地处芜湖市繁昌县的人祖山 “人字洞”开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大量的亚欧古猿人类活动的化石,这一重大发现将亚欧人种历史推进到了230万年至250万年前后,它标志着芜湖地区是亚欧人种的发源地。而认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人类学会使用“火”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的“火文化”的形成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农耕社会由此而形成。再让我们看看芜湖地域的地矿资源,延长江,上游是铜都铜陵,下游是钢城马鞍山,铜、铁等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同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地处芜湖市南陵县境内的大工山古铜矿冶炼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的铜锭、铜器、铁器、陶器,该遗址群中最早的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它是我国最早的古铜矿冶炼遗址之一。而冶炼技术的发明才是人类“火文化”登峰造极的伟大创造,“青铜文化”是华夏文明最灿烂辉煌的一段历史。相传历史上铸剑名师干将莫邪夫妻铸出“雌雄宝剑”的故事就发生在芜湖,如今,在芜湖神山公园内的赤铸山上仍保留着“淬剑池”遗址,以及因干将莫邪夫妻试剑而被神化的地名“剑破山、剑破路”(注:谐音“阡坡山、阡坡路”)。另外,芜湖有些地名也与“铁与火”文化相关,如:铁石墩、打铜巷、铁山、凤凰山、赭山、赤铸山以及曾经香火鼎盛的铁佛寺。而“人字洞”、“大工山”这两处象征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遗址都在芜湖附近,它充分证明了芜湖有着得天独厚的“火文化”诞生、延续并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结合芜湖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以及浓厚的亦农亦工、崇文崇商的社会氛围,我们不难看出冶炼技术在芜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应用发展,是诞生这座城市的特色文化——“芜湖铁画”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