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人歌铁画
芜湖铁画以火为砚,以铁为墨,以锤当笔,绘写世间万物,在中国工艺美术艺苑里独树一帜,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刻的立体美,以其特有的魅力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并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高雅的艺术品,自然博得文人雅士的青睐,纷纷为之挥毫赋诗,赞颂这一高超的铁冶煅技之花。
铁画之花之所以盛开于芜湖,首先是因为芜湖的南陵、繁昌两县盛产铁矿,曾经“炉火照天地”,冶炼技术发达,自古就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技艺精湛的铁工能够锤底生花;其次,芜湖是人文荟萃之地,明清易代之际,萧云从、渐江和尚等一批“新安画派”代表画家曾经居留芜湖,他们的画稿启示了铁画艺人,成为他们的天然画稿。
芜湖至今流传着铁画创始人汤鹏(汤天池)与著名画家萧云从交友的佳话。据说,汤天池在青弋江边开了一个小铁匠铺。一年冬天,他到芜湖城里的萧云从家里收取铁件钱,当时,萧云从正在画梅兰菊竹“四君子”图。由于汤天池对书画有兴趣,就站在萧云从身后如痴似醉地看着。当时的铁匠地位低微,萧云从看到这个小铁匠收了钱还不走人,觉得他是附弄风雅,就不客气地要汤走开。被赶走的汤天池觉得萧云从如此目中无人,一气之下,就回家生火开锤,仿造萧云从的一笔一划,打制出来铁的“四君子”图。到春节了,芜湖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闹元宵。汤天池家里穷,没有彩灯,就把“四君子”图挂在白粉墙上。萧云从出来观灯,看到汤天池家挂着自己的“四君子”图,觉得很奇怪。仔细一看,竟然是铁打的,萧云从更感觉吃惊了。他连忙询问汤天池,知道实情后,对汤刮目相看、相知恨晚了。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萧云从三天两头送画稿给汤天池,汤天池把铁匠铺改成了铁画店,他专门打铁画。从此,铁画远近闻名了。
芜湖本土诗人黄钺,是芜湖迄今屈指可数的高官。他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深受几任皇帝宠幸,曾任太子太保,礼部、户部尚书。作为芜湖人,他热爱故乡、心系家乡,对老家铁画的推介不遗余力,写了不少诗歌赞扬铁画和汤鹏的铁画艺术。他经常在回老家探亲之后,将铁画作为地方土特产带回京城送给同事朋友,使芜湖铁画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响亮的名声。如他写的《汤鹏铁画歌》,“清泠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铁铁可柔。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材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此诗前四句书写了芜湖冶铁的优势以及铁工的盛况,后两句赞扬了汤鹏制作铁画的绝技。
清朝著名诗人、历史学家赵翼,在经过芜湖时,在黄钺家里逗留,看到了他珍藏的芜湖铁画,感叹于铁画的精美,写下了长篇歌行《芜湖铁画歌》。由于此诗比较长,我就只能摘录几句了。“画家写生尚没骨,专以柔媚矜技绝。是谁巧匠能翻新,不用胭脂转用铁。……以铁作画尤未闻,特为艺苑开生面。何不镌取工姓名,流传应过千年绢”。诗歌高度赞扬了铁画的高妙技艺,还说铁画可以流传千古。
据我所见,为铁画题诗的诗人有十几位,留下百余首诗。如梁同书、吴敬梓的长子吴烺、陆锡熊、祝德麟等一批诗人,都留下了精彩的芜湖铁画颂歌。由于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
到了新中国,铁画受到了官方前所未有的重视,如铁画《迎客松》等经典作品摆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成为芜湖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1964年,现代诗人郭沫若曾来芜湖铁画厂参观。他反复端详那些做工精细、线条流畅的铁画,口中不断赞叹,“是个创造!是个创造”!郭大文豪回到下榻的铁山宾馆后,在一方宣纸上,为铁画题写了“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的赞词。1980年,著名艺术家刘海粟在途经芜湖参观铁画时,在芜湖铁画社即兴挥毫,写下了“精神万古,气节千载”八个大字,给予铁画最高的赞誉。
我曾经在路过扬州时,参观了那里的工艺坊,仔细欣赏了那些漆雕大师、微雕大师和刺绣大师花费数年数十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打造的一件件艺术精品。听说有个大师五年时间沉浸在一件作品的雕刻里,连老婆都跑了。我钦敬他们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不禁感慨于芜湖铁画的现状了。
希望从事铁画行业的芜湖艺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静心提高铁画技艺,拿出更多比肩甚至超越铁画先辈的艺术精品来。(文/徐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