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五十年不了情(作者:铁画大师 汤传松)
芜湖铁画从明末清初的铁匠汤天池和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创始至今,延续了350多年。它从芜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法国的罗浮宫,大不列颠的大英博物馆,我国的部分驻外领使馆,再到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一些省市的地方博物馆、收藏馆,都有铁画珍藏。芜湖铁画是芜湖独有民间工艺,是芜湖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对外的一个展示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一张名片,铁画为国家和家乡芜湖也争得了许多声誉。
光阴似箭,残阳如血,从艺的路上我也走过了50多个春秋冬夏。在我从事铁画艺术的一生中,我经历过坎坷与彷徨,也获得过小小的业绩和喜悦,时至今日我还坚守在铁画这块艺术园地中,默默耕耘,创作了一些作品留作后人去欣赏、教正、补白。我为我是一名从事铁画事业的工作者感到荣光,也负有一定使命。如果把铁画人比作牡丹,有人是花,有人是绿叶,而我愿作埋在土里的一条根,为它输送养料和水份。
世上任何一种好的艺术品,不是把自然界某种景物原样造仿,而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性,把它“奇、特、怪”的一面加以提炼,组合,加工,最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才是一种美伦微妙的视觉效果。
铁画从汤天池到梁应达,再从了尘和尚到沈氏父子,画面构图都比较简单,平扁,在后人不断的攻坚探索中创造出具有一定水准,表现国画风格的山水,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立体较强的浮雕铁画,铁画作品又经过不断努力探索,结合本工艺表现特点,双面透雕铁画终于问世,给这朵工艺奇葩增添了浓浓艳丽色彩。
制作双面立体浮雕铁画的工艺流程,相对难度较技术含量高于单面铁画。立体双面透雕铁画,首先在画面的体材选定上要考虑铁画的表现特点,什么样的花卉,山石,树木昆虫适合表现,在制作时,要注重它的两面立体感,但又要考虑到它不同一座圆雕实体,因为它必尽还是一幅画,而非一座雕塑。它是一幅两面半雕合二为一的完整统一体,两面都要做到变化下的有机结合。用梅花作例,枝干的穿插,走势,大花小花,花蕾之间搭配都应顾及到,上下左右疏密和呼应,两面的视觉效果都要达到变化中的统一,树节的形态和位置方向,制作时都是作者着重把握的关键。在锻作时锤痕大小走势,都要兼顾到两面,焊接拼装不能发现焊痕,切记总体视觉上应是一幅两面看的画。
我认为一幅好的铁画作品,首先在图纸的设计上,章法布局要合理,行笔要苍劲流畅,形体要准,夸张要有度,墨迹变化要收放自如,结合铁画的特性,手法上对于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运用十分讲究。由于铁的性质所限,浓淡墨无法表现,所以在黑与白、块与线、粗与细、钢与柔、虚与实、厚与薄的对比应用中都十分的讲究,要使一块块一根根的顽铁变成一幅幅负有灵感的艺术品,是要经过锻、铆、焊,整形,叠形的多道工艺才能完成的。
在制作上对不同的物体形态要锻击出不同的流畅锤痕,最后给人的一种感觉是看似国画又不同于国画的独特艺术效果。铁画是铁与火的融合,是力与美的展现,是千锤百炼出的艺术奇葩。人们常说:“铁画是以锤代笔,以铁代墨。”但真正要领悟它的含义,非同一般。我个人在经过50余年从艺生涯中对它的领悟是:锤是用于表现物体的形象,铁是表现锤的痕迹,两者应相互储存,相互应用,相互辉映,这就是铁画在创作过程中锤与铁的密切关系。

铁画老艺人汤传松在第四届芜湖铁画艺术精品展上接受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记者采访
铁画走过了350多年的历史,有沧桑,有渺茫,也有辉煌与平淡,起起伏伏,但又生生不息。铁画事业要发扬光大,首先铁画人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不要为了几个金钱的铜臭味而不顾艺德,不要夜郎自大,盛气凌人,铁画人本是同根生,不能相煎何太急,应相互团结,相互理解,尊重对方。在技艺上多交流、探索和切磋,老一代要爱护关心成长中的年青一代,要多鼓励,要毫无保留地真心实意地传授自己所掌握技艺,不要把所掌握的一点技术作为自身的财产,人们常说流水不腐,代代相传,才有生命力。
学艺要先德后艺。年轻一代要认真继承传统的锻技,做人要诚实,干事要敬业,尊敬前辈,虚心学习,在继承传统技艺上有所突破,要广泛吸取众家的锻技风格,从中提练精华,形成自己的风格。
铁画这朵艺术奇葩要想艳丽昌盛,还离不开政府的关爱支持,单有各种媒体的宣传、呼吁是不够的,政府要能帮助铁画人提供一处适当稳定的场所作为操作平台那我们将十分感激。在培养技艺人才方面,应有政府牵头,走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之路。这样方有一批热爱艺术绘画又掌握一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后备军,为铁画事业增添新鲜血液。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50余年从艺生涯中的点滴心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国门的开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繁荣昌盛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的不良的腐败现象也侵袭着各行各业,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正能量不断释放,我坚信一个欣欣向荣的铁画艺术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网站编辑:徽艺坊铁画 作者:铁画大师 汤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