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器、铁画到铁艺 ——浅析铁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今年六月,我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学习。三十名学员来自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传统铁画艺术进行了一场热火朝天的碰撞与融合。课程结束,每个学员都有了不少体会和心得,作为多重身份的我,一名设计师、艺术工作者、教师、金属艺术研发人员、企业管理者,尝试从技术、艺术、市场的角度谈一点个人想法,希望与铁画界前辈、老师、同学相互交流。从铁器、铁画到铁艺 ,下面我来谈谈铁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关于铁画现状
1、行业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与之而来的各种新型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艺术品也随之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传统的手工艺品。芜湖铁画也不例外,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了,现在一般家庭很少购置铁画作为家庭装饰品。现在铁画每年的年产量已呈逐年递减的状态,芜湖工艺美术厂的破产,更是让芜湖铁画困难重重。
2、生存的土壤
当下的行业窘迫,并不一定是当下的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想替行业把脉、真正找到症结所在,需要我们回到历史中去,从铁画的起源、在曾经的辉煌中,去分析原因和规律。
物质基础:芜湖历代盛产铁矿,而芜湖有较高水平的冶炼技术,又能够提供质量优越的铁,这为芜湖铁匠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民谚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
精神基础:铁画创始人汤天池所在的时代,是清朝康熙年间。那时候民众能够接受、欣赏的是中国画、是水墨画、书法、剪纸、木刻等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而铁画正是受中国画启发,建立在国画、书法的基础之上,人们可以从水墨、书法的角度来鉴赏铁画艺术,所以铁画在民间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榜样的力量:汤天池初学铁工技艺,租赁的是乾隆进士黄钺的曾祖父的门面。黄钺将铁画带到了宫廷,得到了皇亲国戚和士大夫阶层的赏识,加上文人墨客宣扬,让铁画在历史上有了第一次辉煌。建国后,铁画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陈列、国家领导人对铁画技艺、铁画传承人的认可,把铁画艺术推到了新的高度。
土壤的流失:今天的时代,关于铁画的物质基础,早已物是人非。冶铁、锻铁、铸铁行业已近绝迹、不复存在。当年盛行的各种铁器用品、铁花饰品等早已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产品、新材料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等。在精神基础方面,世界各种绘画流派、雕塑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充斥在各大美术展馆、媒体网络上,当今人们、年轻一代欣赏的是当代艺术、奉行的是享乐主义,谁还会在意这黑乎乎的、甚至会生锈的铁疙瘩?国家政府领导层、社会精英阶层,关心更多的是产业链、科技创新、全民创业,铁画行业很难再得到精英阶层大力的推崇和支持。政府虽然也在大力倡导保护传统工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但传统工艺项目那么多,铁画又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再创辉煌?
二、关于市场消费
1、民间对铁的印象
金银铜铁锡,在民间常用金属列表中,金银铜属于贵金属,铁和锡属于低廉的金属。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最常用的金属之一。铁没有钢锋利、没有铜有韧性、易生锈腐蚀,不能长久保存。中国人历来喜欢恒久、贵重的物品,可以代代相传。所以铁,不在国人看重的材质之列。
2、铁器的兴衰史
铁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但人类发现和利用铁却比黄金和铜要迟。首先是由于天然的单质状态的铁在地球上非常稀少,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锈,加上它的熔点(1812K)又比铜(1356K)高得多,使得它比铜难于熔炼。人类最早发现的铁是从天空落下来的陨石,陨石中含铁的百分比很高,是铁和镍、钴等金属的混合物,在融化铁矿石的方法尚未问世,人类不可能大量获得生铁的时候,铁一直被视为一种带有神秘性的最珍贵的金属。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之一。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一些小工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而以农具和手工具为大宗。手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 秦汉时期的我国的冶炼技术正处于铁器全面取代青铜器的时代,铁器由战国末以来一直作为农具来制造,鲜有精良的铁制品,但是经过秦汉几百年的发展,铁器的冶炼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和明代比起来,当时的铁器还有杂质过多,锻打粗糙的特点,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所决定的。唐代,冶铁技术有了一个飞跃,重复的锻打技术,产生了像唐刀(日本刀的直系祖先)这样的精致武器,铁的纯度更高了,到了宋代能产生更高温度的冶铁高炉在中国出现,炉中可以直接熔炼出更纯的铁,钢制品也开始出现。到了明代,夹钢技术的应用,使得兵器更加耐用,更不容易折断和蹦刃。由于铁缺乏韧性,易生锈,断裂,逐渐被钢制品代替,慢慢从人类的生活中减少,淡出了历史的视野。
3、消费基础
与金银铜制品、木制品、陶瓷、景泰蓝等相比,铁画消费明显缺少群众基础。铁画在发明之初,抛开了实用性、功能性,从铁花、铁器等生活用品中独立出来,成为视觉、装饰的艺术产物,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种创新和提高。但作为一种行业、一种产业,没有了大量形式丰富、功能各异的产品作为基础消费和市场培育,铁画好比无根之水、无土之木,很难持续发展。这也跟冶铁、锻铁、铸铁技术和铁制品的防锈及表面处理技术息息相关。在工艺美术行业,中国是一个材质和工艺并重的国家,一个材质低廉、容易腐朽的铁制品,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
4、消费分级
参照我国陶瓷行业来看。中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陶瓷制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日用陶瓷占全球70%,陈设艺术陶瓷占全球65%,卫生陶瓷占全球产量的50%,建筑陶瓷占全球产量的64%。全国形成规模的陶瓷制品企业数量2000余家,陶瓷行业整体从业人数60万人。全国已形成广东佛山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广东潮州日用、卫生、艺术陶瓷生产基地,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广西北流、福建德化等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及江西景德镇艺术陶瓷生产基地,行业发展呈区域化、分工化、同类型产品生产聚集化的特点。
2013年,全国建筑陶瓷企业1435家,产值3831亿元,同比增长17.43%;2013年,全国日用陶瓷产量310亿件, 产值达9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76%;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卫生陶瓷制品产量2亿件,产值超过2200亿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21.43%;2013年国内艺术陶瓷的工业产值约在180亿元左右。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以及艺术陶瓷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全面飘红的景象。预计2016年我国陶瓷制品产值达到11000亿元。
从陶瓷产品类型、生产规模、从业人数、行业前景,我们都能看到一个行业的繁荣和昌盛,以此派生出来的陶瓷艺术家、陶瓷文化、茶文化,更是为行业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发展动力。相比之下,铁制品行业,连兄弟产品都寥寥可数,更别提铁制品行业规模、铁文化了,靠铁画一枝独秀能撑起一片天地吗?
三、关于技术研发
1、铁的形质之美
铁器的美,不同于金银铜器的金贵,奢华,它的美是真实、朴实、厚重,而又让人感到踏实的一种美,铁器的气质足够安静内敛却又让人肃然起敬。当用手去触摸它表面肌理的时候,仿佛能看见时间。在制作铁器时,把铁放入火中高温灼烧,使表面形成氧化膜。再刷上茶汤并静待其冷却。多次反复之后,再干燥的表面涂一层薄薄的食用蜂蜡,铁的表面就基本停止了继续腐蚀,但又没有完全封闭。在使用时,随着不断的触摸与静置,与人和环境产生关系,表面会形成淡轻微的锈痕,最后走向稳定,在表面形成粗糙、沉着、禅定的效果,这就是铁器独有的“侘寂之美”。
2、铁的表面处理
铁在烧灼之后,会形成铁灰、铁青色,这种色泽沉着、冷峻;铁在自然状态下容易受潮生锈,锈迹斑斑呈橘红色调,明艳而灿烂;金属表面化学着色对铁来说作用不大,充分反应后,色泽较单一,且放久后都会氧化生锈,直至腐败分解。所以对铁的表面处理以封闭隔绝为主。
处理一:喷漆
喷漆可以有效增加其防锈性和耐蚀性,此外根据不同喷漆颜色,可以增加其美观度。
处理二:染黑
染黑表面处理可提高铁的防锈性,主要是为了防止反光,防锈通常可以涂防锈油。
处理三:镀铬
可增加防锈性、耐磨性、耐蚀性,而且美观光泽度高。镀硬铬光泽度较低,耐磨性相比镀铬更佳,再研磨提高工件尺寸精度。
处理四:镀锌
增加防锈性和耐蚀性,镀锌后再进行铬酸盐处理效果更好。
处理五:镀镍
增加防锈性、耐磨性、耐蚀性,不仅防锈而且美观。有光泽。化学镍效果更好,但价格昂贵。
处理六:化学保护层
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使铁艺制品表面形成一层非金属膜的保护层,如表面发黑、发蓝、磷酸盐处理等。 用上述的几种方法获得的保护层本身就起到既有保护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3、铁制品的复兴
铁器粗糙、自然的表面,呈现的肌理都是时间雕刻出来的纹理,用手去触摸它表面肌理的时候,仿佛能看见时间。除了这种禅意的“侘寂美学”,从健康生态的角度来看,铁器也正契合了我们当下环保、健康的生活哲学。
3、铁器与铁画
假以时日,当铁器通过日常消费与使用,与人类建立起健康、自然的生活之道,培养出质朴、侘寂的禅意之美,大量丰富多彩、质优环保的铁器,便成为优质铁的代言人,让铁低廉易损的形象蜕变成质朴内敛、低调厚重、清雅健康的时代范,让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材质,进而可以奠定铁画消费的群众基础,与铁画呈现相互辉映的局面。
三、关于文化艺术
1、铁壶与茶文化 (与文化建立联系)中档产品,奠定文化底蕴
铁壶,起源于中国。陆羽《茶经》中描述过的茶馥,正是铁壶的前身。其后经历了茶馥-铁釜-铁壶的演变过程。铁壶原成为铁釜,是国人使用的煮水器具,铁釜是没有壶嘴和壶把的,煮沸的水需要用小竹勺舀出来。最初铁壶的铁釜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就有聪明人把铁釜的一面造出了一个向外倒水的壶嘴,俗称为“流”。这样的铁器就叫铁瓶,也就是现在的铁壶。
铁壶为年代之作,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煮茶的过程是一段时光的孕育,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之声,皆是一种寂美。
侘寂,一种欣赏旧物之美的态度。侘是简朴,追求的是俭朴与收敛,无需繁华,不要装饰;“寂”是古旧,经过岁月的洗炼,物品自然留下的痕迹。侘寂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事物渐渐剥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质,超越外在和时间的美,不虚张声势,却历久弥坚。
铁壶以生铁为原料,采用铸造工艺制成,制作一把铁壶需要多达几十道以上的工序,想要独自一人完成须修业至少15年,如若要将自己的名字篆刻于瓶上,则需要近40年的修业时间。正是这样一把凝聚着造物者心血的铁瓶,自然地带有着一种深厚的韵味和气质。铁壶古朴素雅的外形,让茶友在品茗的过程中,似乎脱离现实喧嚣,进入古人远离世俗、澄净心灵的境界,这是铁壶的“侘寂之美”。
老铁壶,回归其本质,可以煮水,崇尚简朴,低调,无哗众取宠之嫌,于茶台中静静安放。紫砂壶为茶而生,铁壶为水而存。铁壶烧水沸点温度更高,比一般不锈钢随手泡等要高出2-3摄氏度,能够达到100摄氏度沸点,利用高温水泡茶,可有效去除茶中的异味,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尤其对于普洱老茶而言,因陈化时间较长,必须采用足够的高温水,才能淋漓尽致地把其内质陈香和茶韵发挥出来。如今,铁壶越来越多的成为茶友们赏茶、斗茶、鉴茶等必备的专业茶器,这是关于铁壶的“文化”。
2、铁器与日用品 (与生活建立联系)低端产品,占据生活空间
铁器对于人体健康的益处。铁器用于烧煮时,二价铁离子会不断释放到茶水和食物中,这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铁质,可预防贫血。且铁器本身有细小的凹凸和孔隙,更容易保留和传导热量。在烹饪中也能使食物受热均匀,保留食材的鲜美滋味。甚至经由铁器烧煮的水,口感也更清冽甘醇。用铁器煮茶、做饭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铁屑进入饭菜中,铁屑进入胃后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亚铁离子,从而给人体补铁。由生铁铸造的铁壶,煮出的水口感很软,用来泡茶,那是锦上添花。一方面铁壶会吸附水中的氯离子,另一方面铁壶煮出的水中会释放出铁离子,可以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铁质,还可预防及降低高血压,对有高血压的人也很有帮助。从产品的角度看,铁质茶具的禅意与茶室的气质一脉相承,铁质文房用具与书房的氛围也是相得益彰。。。更多优秀的铁质产品等待技术人员去研究、期待设计师和创意人员去开发,当大量的铁器用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便会与人类的生命再度结缘,一定会衍生出当代的铁文化,在铁器完成华丽转身的同时,便会为铁画的盛行奠定下了宽广的人脉基础。
3、铁画与油画、雕塑、装置 (与现代艺术建立联系)百花齐放,丰富表现形式
在我们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铁画的正统性、铁画锻制技艺的传承性,产生了很多的疑虑,现在想来是庸人自扰的烦恼,目前的问题不是铁画传承什么而是无人可传。一个行业在逆境下,普遍会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因为穷则思变、适者生存。但仅仅有心态,有可能事与愿违,如果没有开阔的眼界,难免陷入概念的误区。现在铁画行业的局面,不是铁画血统传承的纯正与否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风雨飘摇的窘境。愿意坚持铁画纯粹性的铁画人自然可以去坚持,喜欢出奇、创新甚至商业批量的人尽管去折腾,因为我们首要的问题是后继无人,如果有那么多的、形形色色的铁画从业人员在这个行业里面翻江倒海,何愁这个行业不兴盛?那正是每个铁画人都希望看到的繁荣景象啊!
再说铁画的创新。我们继承铁画锻制技艺,继承的不仅仅是前辈的技巧,还有前辈的创新精神。铁画创始人汤天池如果当年隔壁住的不是国画家,是油画家、是雕塑师,如果那个时代的人欣赏的是西画、是雕塑装置等当代艺术,我想他也会向油画家、雕塑师学习,因为那样不仅会提高技艺、还能赚到收入,如果是那样,我们今天的铁画或许会是另外的样子,也许不叫铁画,该叫铁艺了。而铁艺,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大铁画”概念。它可以包含各种创意形态、各种金属材质。在目前这种火烧眉毛的阶段,还是让我们暂时放下概念之争,一心创造行业的繁荣吧,一个专业领域,只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高度,成为现象级的事物,才有必要去梳理理论问题。到那时,自然会有理论家去辩论,不用我们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操心,我们只管放手去做吧!
五、关于政策与产业
2017年元旦,作为芜湖市获得立法权后的首部实体法,《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将正式施行。《条例》对鼓励铁画与旅游融合,加强铁画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申请,培育发展铁画艺术品收藏市场等均有提及,第24条还明确各级政府要对芜湖铁画产业园、产业集群和产品集聚地的建设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针对上述现状,《条例》在“保护与传承”部分中,明文规定将对符合条件的从业者授予芜湖铁画大师称号,同时还明确“鼓励和支持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与芜湖铁画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与芜湖铁画生产企业联合建立芜湖铁画人才实训基地,培养芜湖铁画专业人才。经济新常态下振兴芜湖铁画产业要遵循保护和发展并重、继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通过认真分析铁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大型企业,打造产业精品;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秩序;弘扬铁画精神,增强铁画影响力;注重内涵式发展,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促进相关各方协作,形成发展合力。
以上不难看出,芜湖铁画行业又等到了时代的机遇。借着发展的东风,我们铁画人自当奋勇而上,多创铁画精品,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但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普通的铁画爱好者,我们也希望看到政府、行业协会能更全面地了解铁画行业的潜在问题,从铁画历史上的兴衰过程、铁画在社会中大的生态环境、以及产业、学术、研究、陈列、推广等多方面,平衡发展、综合促进。机会于人往往只有一次,对于铁画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对于铁画人来说,错过便是终生!(以上部分内容有网络摘抄,如有疑义,请联系)
杨非 2017.9.30于藏龙岛
徽艺坊铁画:传承300年国家非遗铁画锻制技艺,专注精品铁画定制,G20峰会装饰工程铁画定制厂家、广场喷泉景观铁画开创者,服务客户3680家,10000余起成功案例见证实力。咨询可直接拨打电话:18055335968(或加微信)。
